快速发布求购| | | | | 加微群|
关注我们
本站客户服务

线上客服更便捷

仪表网官微

扫一扫关注我们

|
客户端
仪表APP

安卓版

仪表手机版

手机访问更快捷

仪表小程序

更多流量 更易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仪表网>分析检测>资讯列表>核量子效应促进金属钌表面水分解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核量子效应促进金属钌表面水分解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25年05月07日 14:47:12 人气: 11359 来源: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仪表网 研发快讯】水在固体表面的吸附与解离行为直接影响着材料表面的稳定性、腐蚀防护、光催化水分解和电化学制氢等诸多关键过程。然而,由于固-水界面相互作用以及水中氢键网络的相互竞争,导致金属表面的水分子构型十分复杂。比如金属钌表面的水是以分子态吸附还是解离态存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实验手段因受限于时空分辨率,难以捕捉水的动态构型,导致了部分结果支持金属钌表面水以分子态吸附,而另一些实验则支持水以解离态吸附。
 
  针对这一科学难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设计与计算研究部陈星秋、刘培涛团队发展了升级版矩张量机器学习势模型,通过模拟退火并结合遗传算法优化矩张量缩并路径,使得非等价中间张量数量及缩并次数最低,实现了精度与效率兼顾,不但在计算精度方面接近密度泛函理论精度,能准确捕捉界面水复杂的结构和氢键的微妙变化,而且计算效率也大幅度提升,为复杂体系的跨尺度原子模拟提供了新手段。
 
  研究团队利用自己开发的计算工具,通过路径积分分子动力学模拟,首次在亚微秒(几百纳秒)时间尺度上模拟揭示了氢质子量子隧穿的动态过程,不仅捕捉到氢原子的量子离域特性,还揭示了金属钌(0001)表面水分子通过量子协同机制分解为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完整路径,在原子尺度模拟实现了水分子在核量子效应驱动下的解离现象,为金属钌表面水分子分解提供了科学依据,解决了领域内的这一长期争议。研究发现:(1)核量子效应使质子发生离域,将质子转移能垒降低了近一半,极大促进了质子在水分子间的快速转移。相比之下,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由于未考虑核量子效应,即使在微秒时间尺度内也未能观察到水的分解现象;(2)核量子效应驱动长程质子转移,水分子分解过程中质子转移跨越了多达5个水分子,形成“质子接力”式分解机制,与局域反应路径计算结果截然不同。该研究不仅解决了表面科学领域长期存在的争议,更揭示了核量子效应在质子转移动力学中的关键作用,为金属表面水吸附和水介导化学反应等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该项研究近期以“Quantum Delocalization Enables Water Dissociation on Ru(0001)”为题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曹宇、王建韬博士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刘培涛和陈星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相关项目资助。
 
图1. 金属钌(0001)表面水分子吸附构型的能量预测
 
  图2. 机器学习势加速的路径积分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核量子效应驱动的水分子长程解离机制
 
图3. 核量子效应诱导的水分子结构演变与质子转移能垒变化
关键词: 水分解,金属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ybzhan@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4、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

企业推荐

更多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0571-87759942

加盟热线: 0571-87756399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关注我们
  • 下载仪表站APP

  • Ybzhan手机版

  • Ybzhan公众号

  • Ybzhan小程序